日前,由《半导体学报》组织评选的2020年度(首届)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揭晓。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两项合作研究成果“通讯波段的高性能钠基等离激元纳米激光器”和“米级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库制造”荣膺榜单第四、五位。其中:
马仁敏研究员课题组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液态金属可控冷却旋涂技术,结合金属-绝缘体-半导体间隙等离激元优化设计,首次制备高品质因子金属钠-InGaAsP量子阱复合微结构,实现了通讯波段纳米激光的室温激射,其激射阈值(140 KW/cm2)创同类激光器新低。该成果以“稳定高性能钠基近红外等离激元器件”(Stable, high-performance sodium-based plasmonic devices in the near infrared)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 2020, 581: 401—405);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毛逸飞为共同第一作者,马仁敏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06-9。
钠基等离激元结构制备工艺(a)、品质因数(b)以及钠基等离激元纳米激光器场分布(c)、室温激射阈值特性(d)与钠基等离激元纳米激光器示意图(e)
刘开辉教授课题组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提出界面能驱动单晶金属“变异和遗传”的退火生长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种类最全(30余种)、尺寸最大(A4纸尺寸)的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库制造,为高功率电力、高频电子、选择性催化、量子材料外延等提供了关键功能材料。该成果以“‘籽晶’诱导大尺寸高指数面单晶铜箔生长”(Seeded growth of large single-crystal copper foils with high-index facets)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 2020, 581: 406—410);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和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吴慕鸿、张志斌、张智宏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开辉、俞大鹏、王恩哥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98-5。
单晶铜箔库中不同晶面指数铜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记录我国半导体科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半导体学报》于2020年1月启动首届中国半导体年度十大研究进展的推荐与评选。经过专家推荐和自荐、初评、专家终评三个阶段,按照投票排名最终产生了榜单上的十项成果;票数排名第11—20位的成果获提名奖,第21—38名的成果获入围奖。
信息来源:《半导体学报》微信公众号(2021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