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19 浏览次数:
供稿:杨怡蕊 |
图片:吴飙、时畅 |
编辑:杨怡蕊 |
审核:刘雨龙、黎卓
编者按:
他专注于物理的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方面他不拘泥于前人,开创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与风格。他主讲的《简明量子力学》已成为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最受欢迎的通识课程之一,近年来每年有超过450名学生选修,报名人数超1000人。在科研方面他紧跟科技前沿,致力于量子算法和量子动力学的研究,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rank Wilczek合作提出寻找最大独立集近似解的全新量子算法,可以用里德堡原子阵列实现。为人师表春风化雨,教学科研敢于创新,让我们一起走近2023年叶企孙师表奖获奖教师——吴飙。
教学就像集邮,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展现给学生
从2018年开始,吴飙便长期担任《简明量子力学》的主讲教师。谈到讲授这门课的原因,他提到由于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等量子科技的快速发展,量子力学在大众引起了极大反响,因此相关的媒体科普文章越来越多。但是仔细阅读这些文章,不乏有很多错误以及不符合科学的说法。吴飙认为,一名北大的学生应该能以科学的视角审视这些文章,同时也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三十多年对量子力学的所感所悟,因此就有了开这门课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念头。
在开设这门课的初期,吴老师就遇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何寻找量子力学课程中数学部分的平衡点?作为一门通识课,数学部分太多,同学们理解方面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但是完全不用数学,很多物理原理就不能讲解清楚,因此寻找适合同学的数学平衡点至关重要。之后,他参考了斯坦福大学教授Leonard Susskind针对非物理专业开设的量子力学课程的视频,并于2017年底开始撰写讲义,于2018开设这门课。
正如吴飙所言,“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创新,走和前人不同的路,如果你总是重复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其实就没有必要做这件事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希望能够开创自己的独特风格,丰富教学的“库”,从而学生会有更多选择并从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材及课程。在教学中,他融合了自己三十年来对量子力学的深入理解,“教学就像集邮,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展现给学生”。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摸索,吴老师主讲的《简明量子力学》已成为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最受欢迎的通识课程,广受好评。这种敢于创新,因材施教的精神正是叶企孙精神的传承和写照。
紧跟时代科研前沿,做有益的事情
谈到科研,吴飙认为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科技前沿。吴飙现在的科研主要有两个方向:量子算法与量子动力学。量子算法研究的是如何使用量子计算机,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超越经典计算机。量子计算是现在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提出好的量子算法证明或展示它的量子优越性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钻研。量子动力学研究一个量子态如何随时间演化,吴飙主要关注量子演化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它是如何和经典动力学联系起来的。量子力学的教科书基本不讨论量子动力学,人们对它还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吴老师希望他的研究可以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吴老师认为指导研究生科研和本科生教育非常不同。他认为研究生关键需要紧跟时代科研前沿,并且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人类的两种学习模式。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是边做边学,这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类似于人类学习说话。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我们边学边做以达到科研最前沿。另一种是进入学校之后的标准化的学习方式,有一个老师将前人所掌握的知识消化了之后,系统性交给你,这个就是本科生的课程学习。因此本科生教育就是理解前人已经搭建起来的知识框架,研究生教育就是边做边学,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他看来,国家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紧随时代潮流,做有益的事情,推动科研科技的发展,这件事情一定对国家有益。当代科学家需要在考虑自己兴趣自由的基础上,紧随时代前沿领域发展,选择合适的方向投入足够多的时间进行研究。他认为这样的人多了之后,科学质量自然就上去了,国家自然而然也就受益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结合个人经历,吴飙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事情。吴飙回忆了自己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阅读了一本有关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的科普文章,因此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将物理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吴老师认为年轻人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一个学科或者研究领域,一定要做你喜欢的事情,不要把学习当做一个苦差事,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此外,吴老师还提到准备失败的重要性。一个人需要考虑失败之后有什么后路可以走,做好失败的准备。如果能接受失败的后果,那就不要畏手畏脚,勇敢向前,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坚持努力,终会收获不一样的自己。
对于获得叶企孙师表奖,吴老师认为,获奖最大的意义就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给了自己更多的动力和信心去做后面的事情,继续传承叶企孙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托举后进、为国育才的“大先生”品格,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材。
教师简介:
吴飙,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2001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获博士学位;2007年获首届香港大学崔琦奖(D. Tsui Fellowship);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量子调控”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理论研究,主要方向有量子算法、量子动力学、超冷原子气、几何相位等,发表论文130多篇。著有《简明量子力学》,《Physical effects of geometric phases》。